面议
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占全国水资源的35%,整个流域承载着全国40%的人口和GDP。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种质资源库,又是我国经济、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要地,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双重影响下,长江流域“水-水-生态-水”关系十分紧张,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。
12月二十六日,第13届全国人大常委第24次大会经过了《长江的保护条例》,以绿色的方式全面推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,实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。该法案将于2021年3月1日开始生效。
共96章,包括总则、计划和控制、资源保护、水污染防治、生态环境恢复、绿色发展、保障和监督、法律责任和补充规定等内容。“长江保护法”的颁布实施,将形成对母河保护的严格约束。
沿江分布的高密度重化工业已成为我国重化工产业的重要聚集地。本地区有较多的环境风险点,30%的企业周围5km内有饮用水源。工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,形成了突出的累积性、重叠性和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。
多年来的监测数据表明,长江经济带仅占全国的21%,但其污水排放总量却占全国的40%以上,其中单位面积COD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.5-2.0倍。
中国对长江下游进行多方面的保护,促进了长江下游水资源的保护。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10月召开常务会议,原则上通过了《长江下游水环境质量监测警告方法(试行)》。
提出了加快长江下游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,不断完善自动监测站管理和技术体系,有效地提高其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问题。
目前长江跨境断面780个,新建水质自动监测站668个,应急质量监测平台668个,河流排放口监测工作积极推进。同时,中国还专门制定了《长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方案》和《长江排污口监测实施方案》,以指导和规范监测工作。
此外,随着物联网、云计算、智能应用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加速融合,网络和智能技术为长江水质监测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后幕院士提出,可以利用卫星遥感、智能传感器等技术,研制全自动水质监测机器人,重点是研制水质监测无人机、采样机器人、多功能水质监测机器人、水设施检测机器人等智能监测设备,实现长江下游污染源调查、水质问题快速识别、水质预警预报等功能。
为保护长江水环境,《长江保护法》加强了对长江水污染的保护,有效地控制了总磷的排放,提高了城市和农村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。作为水环境质量指标的仪器折价网,其水质监测处于市场领先地位,对监测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。